摘要:新的發(fā)現(xiàn)表明,腸道微生物的抗體可以決定患者對一種新的單克隆抗體藥物的反應。
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發(fā)現(xiàn),腸道微生物群與健康和疾病有著意想不到的關(guān)系。例如,對腸-腦軸的研究揭示了腸道微生物與心理健康之間令人驚訝的關(guān)系。但醫(yī)學研究人員表示,這個名單更長,而且與腸道微生物的聯(lián)系同樣復雜。
現(xiàn)在,臨床試驗數(shù)據(jù)使研究人員能夠追蹤腸道微生物組如何影響患者對替普魯單抗的反應。替普魯單抗是一種延緩1型糖尿病的藥物。這種單克隆抗體療法以T細胞為目標,阻止它們破壞產(chǎn)生胰島素的β細胞。這種抗體是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準的首個延緩高危人群代謝紊亂的治療方法。
FDA批準該藥物是基于一項隨機臨床試驗的結(jié)果,該試驗被稱為TrialNet-10研究,或簡稱TN-10研究。多倫多大學的醫(yī)學研究人員重新審視了TN-10試驗,研究了63名參與者在接受替普利單抗治療前后的200多份血液樣本。
發(fā)表在《科學轉(zhuǎn)化醫(y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志上的多倫多分析結(jié)果,為免疫系統(tǒng)與微生物群的關(guān)系帶來了新的關(guān)注,揭示了腸道微生物如何影響1型糖尿病的進展。有了這些新知識,臨床醫(yī)生可以更好地確定最有可能對teplizumab有反應的患者。

圖1 追蹤腸道微生物組如何影響1型糖尿病患者對替普魯單抗的反應
這種疾病曾被稱為青少年糖尿病,因為這種疾病最常發(fā)生在兒童時期,它與一系列潛在的原因有關(guān)。這種疾病與變節(jié)的免疫系統(tǒng)有關(guān),它會破壞朗格漢斯胰島中產(chǎn)生胰島素的β細胞。β細胞的破壞導致終身胰島素依賴。
醫(yī)生說,1型糖尿病還有另外兩種可能的病因:對這種疾病的遺傳易感性,以及接觸某些病毒。不管是DNA缺陷還是病毒感染,最終的結(jié)果都是T細胞攻擊胰腺中的β細胞。1型糖尿病被歸類為自身免疫性疾病,但更準確地定義為自身炎癥。
發(fā)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的第一作者Yuhui Xie寫道:“免疫靶向療法對治療自身炎癥性疾病有療效。例如,在TrialNet 10試驗中,使用T細胞特異性抗CD3抗體teplizumab治療延遲了1型糖尿病高風險參與者的疾病發(fā)作。
“然而,在TrialNet-10和其他免疫治療試驗中,治療反應的異質(zhì)性表明,在了解疾病進展和治療反應方面存在差距,”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醫(yī)學生物物理系的研究員Xie補充說。
FDA于2022年11月批準了tepluzimab,因為研究結(jié)果顯示,并非所有TN-10研究中的患者都獲得了相同的益處。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是由特定的共生細菌來解釋的。共生細菌是所謂的“友好細菌”。它們組成了微生物群,一個以數(shù)萬億計居住在人類粘膜和表皮表面的多樣化群落。這些細菌在防御病原體和對藥物teplizumab的反應中起著關(guān)鍵作用。
“我們研究了在替普利單抗或安慰劑治療前后,TN-10參與者血清中針對一組分類上不同的腸道細菌的抗共生抗體反應,”Xie寫道。
多倫多研究小組的理論認為,患者反應的差異可能是由腸道微生物群中針對共生微生物的抗共生抗體來解釋的。研究小組隨后分析了來自63名TN-10試驗參與者的228份血清樣本在替普利單抗治療前后的抗體譜。
對三種腸道細菌(長雙歧桿菌、糞腸球菌和不可見Dialister)有較長抗體反應的患者在被診斷為1型糖尿病之前接受teplizumab治療的時間更長。臨床試驗數(shù)據(jù)顯示,對這三種腸道微生物免疫反應較強的患者往往從藥物的疾病延緩作用中獲益最多。
“腸道微生物群是生物標志物的潛在來源,”Xie總結(jié)道,并指出多倫多研究小組“之前報道過,對腸道共生菌的抗體反應與1型糖尿病的診斷有關(guān),這表明某些抗菌免疫反應可能有助于預測疾病的發(fā)作。”
參考資料
[1] Immune responses to gut bacteria associated with time to diagnosis and clinical response to T cell–directed therapy for type 1 diabetes prevention
摘要:新的發(fā)現(xiàn)表明,腸道微生物的抗體可以決定患者對一種新的單克隆抗體藥物的反應。
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發(fā)現(xiàn),腸道微生物群與健康和疾病有著意想不到的關(guān)系。例如,對腸-腦軸的研究揭示了腸道微生物與心理健康之間令人驚訝的關(guān)系。但醫(yī)學研究人員表示,這個名單更長,而且與腸道微生物的聯(lián)系同樣復雜。
現(xiàn)在,臨床試驗數(shù)據(jù)使研究人員能夠追蹤腸道微生物組如何影響患者對替普魯單抗的反應。替普魯單抗是一種延緩1型糖尿病的藥物。這種單克隆抗體療法以T細胞為目標,阻止它們破壞產(chǎn)生胰島素的β細胞。這種抗體是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準的首個延緩高危人群代謝紊亂的治療方法。
FDA批準該藥物是基于一項隨機臨床試驗的結(jié)果,該試驗被稱為TrialNet-10研究,或簡稱TN-10研究。多倫多大學的醫(yī)學研究人員重新審視了TN-10試驗,研究了63名參與者在接受替普利單抗治療前后的200多份血液樣本。
發(fā)表在《科學轉(zhuǎn)化醫(y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志上的多倫多分析結(jié)果,為免疫系統(tǒng)與微生物群的關(guān)系帶來了新的關(guān)注,揭示了腸道微生物如何影響1型糖尿病的進展。有了這些新知識,臨床醫(yī)生可以更好地確定最有可能對teplizumab有反應的患者。

圖1 追蹤腸道微生物組如何影響1型糖尿病患者對替普魯單抗的反應
這種疾病曾被稱為青少年糖尿病,因為這種疾病最常發(fā)生在兒童時期,它與一系列潛在的原因有關(guān)。這種疾病與變節(jié)的免疫系統(tǒng)有關(guān),它會破壞朗格漢斯胰島中產(chǎn)生胰島素的β細胞。β細胞的破壞導致終身胰島素依賴。
醫(yī)生說,1型糖尿病還有另外兩種可能的病因:對這種疾病的遺傳易感性,以及接觸某些病毒。不管是DNA缺陷還是病毒感染,最終的結(jié)果都是T細胞攻擊胰腺中的β細胞。1型糖尿病被歸類為自身免疫性疾病,但更準確地定義為自身炎癥。
發(fā)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的第一作者Yuhui Xie寫道:“免疫靶向療法對治療自身炎癥性疾病有療效。例如,在TrialNet 10試驗中,使用T細胞特異性抗CD3抗體teplizumab治療延遲了1型糖尿病高風險參與者的疾病發(fā)作。
“然而,在TrialNet-10和其他免疫治療試驗中,治療反應的異質(zhì)性表明,在了解疾病進展和治療反應方面存在差距,”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醫(yī)學生物物理系的研究員Xie補充說。
FDA于2022年11月批準了tepluzimab,因為研究結(jié)果顯示,并非所有TN-10研究中的患者都獲得了相同的益處。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是由特定的共生細菌來解釋的。共生細菌是所謂的“友好細菌”。它們組成了微生物群,一個以數(shù)萬億計居住在人類粘膜和表皮表面的多樣化群落。這些細菌在防御病原體和對藥物teplizumab的反應中起著關(guān)鍵作用。
“我們研究了在替普利單抗或安慰劑治療前后,TN-10參與者血清中針對一組分類上不同的腸道細菌的抗共生抗體反應,”Xie寫道。
多倫多研究小組的理論認為,患者反應的差異可能是由腸道微生物群中針對共生微生物的抗共生抗體來解釋的。研究小組隨后分析了來自63名TN-10試驗參與者的228份血清樣本在替普利單抗治療前后的抗體譜。
對三種腸道細菌(長雙歧桿菌、糞腸球菌和不可見Dialister)有較長抗體反應的患者在被診斷為1型糖尿病之前接受teplizumab治療的時間更長。臨床試驗數(shù)據(jù)顯示,對這三種腸道微生物免疫反應較強的患者往往從藥物的疾病延緩作用中獲益最多。
“腸道微生物群是生物標志物的潛在來源,”Xie總結(jié)道,并指出多倫多研究小組“之前報道過,對腸道共生菌的抗體反應與1型糖尿病的診斷有關(guān),這表明某些抗菌免疫反應可能有助于預測疾病的發(fā)作。”
參考資料
[1] Immune responses to gut bacteria associated with time to diagnosis and clinical response to T cell–directed therapy for type 1 diabetes prev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