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小鼠身上發現,一種腸道細菌——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gnavus)可以增強癌癥免疫治療的效果。這項研究發表在5月17日的《科學免疫學》雜志上,提出了一種利用腸道微生物幫助釋放免疫療法尚未開發的抗癌潛力的新策略。

新血栓4項標志物原料助力凝血診斷
新凝血四項包括:凝血酶-抗凝血酶復合物(TAT)、纖溶酶-a2纖溶酶抑制劑復合物(PIC)、血栓調節蛋白(TM)、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劑1復合物(tPAI.C)

賞盡“分子診斷原料”之脫氧核苷酸
本文主要介紹脫氧核糖核苷三磷酸(dNTP),包括dATP、dGTP、dCTP、dTTP,它們是PCR反應體系中必不可少的原料。dNTP 的質量及濃度將決定PCR反應擴增效率的高低。

Nature子刊:tRNA修飾的細胞過程影響了瘧疾寄生蟲產生耐藥性的能力
新加坡-麻省理工學院研究與技術聯盟(SMART)跨學科研究小組(IRG)的研究人員與麻省理工學院(MIT)、哥倫比亞大學歐文醫學中心(CUIMC)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 Singapore)合作,發現了瘧疾寄生蟲通過一種被稱為轉移核糖核酸(tRNA)修飾的細胞過程對抗瘧藥物——特別是青蒿素(ART)產生耐藥性的能力之間的聯系。tRNA修飾是一種通過改變細胞內的RNA分子,使細胞迅速對應激作出反應的機制。這一突破性發現促進了對瘧疾寄生蟲如何對藥物誘導的壓力作出反應并產生耐藥性的理解,并為開發對抗耐藥性

Cell:ARID1A突變如何增強癌癥免疫療法的效果
最近,科學家們注意到,腫瘤中帶有ARID1A基因突變的患者更有可能對免疫檢查點阻斷療法產生積極應答。由于這種突變存在于許多癌癥中,包括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結腸癌、胃癌、肝癌和胰腺癌,美國索爾克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想知道它是如何影響治療敏感性的,以及臨床醫生應如何利用這些信息為每位患者定制癌癥治療方案。

《Nature》科學家揭開了一種致命霍亂病菌背后的神秘面紗
1961年在印度尼西亞出現的一種致命的霍亂菌株至今仍在廣泛傳播,每年奪去世界各地數千人的生命,使數百萬人患病。而且,它的持久性讓科學家們感到困惑。最后,在今天發表在《Nature》雜志上的一項研究中,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了這種危險的菌株是如何在幾十年里持續存在的。

Cell子刊新研究揭示了線粒體蛋白在心臟再生中的關鍵作用
現在,一項新的研究探索了超復合體組裝的機制,并揭示了線粒體組裝因子對心臟再生的主要影響。這項研究是由國家心血管研究中心(CNIC)的jos Antonio Enríquez博士和Dra共同領導的。瑞士伯爾尼大學的Nadia Mercader是CNIC的訪問科學家。這項發表在《發育細胞》上的研究表明,Cox7a蛋白家族的一員在CIV二聚體的組裝中起著重要作用,這種組裝對線粒體的正確功能至關重要,因此對細胞能量的產生至關重要。

流螢染夏 同頻回響|西寶生物誠邀您參加2024上海CPHI展會
承載著行業滿滿期待的第二十二屆世界制藥原料中國展(CPHI),同期第十七屆世界制藥機械、包裝設備與材料中國展(PMEC)將于2024年6月19日-21日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盛大舉辦。流螢染夏,槐木生長,西寶生物誠邀您蒞臨西寶展位W4F93,靜候佳音。最美的聲音,是來自同頻的回響。

PNGase F——精準N糖分析工具,助力糖生物學研究
N-糖蛋白去糖基化酶(PNGase F)是一種廣泛存在于真菌、植物、哺乳動物中的去糖基化酶,可以水解N-糖蛋白或 N-糖肽上天冬酰胺與寡糖鏈連接的化學鍵,并釋放出完整的N-寡糖。N-Seebio新推出PNGase F去糖基化試劑盒,助力糖生物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