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冠肺炎再看免疫失衡,低密度粒細胞或是導致COVID-19并發癥的罪魁禍首

從新冠肺炎再看免疫失衡,低密度粒細胞或是導致COVID-19并發癥的罪魁禍首

近日,赫爾辛基大學領銜的科研團隊在《PLOSPathogens》雜志發表了一篇題為Characterization of low-density granulocytes in COVID-19的文章,分析了急性新冠肺炎患者體內的中性粒細胞亞群“低密度粒細胞(LDG)”的水平,發現低密度粒細胞可能在新冠肺炎患者體內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查看詳細
孕婦生病不要慌!Science提示:媽媽感染病原體能增強孩子免疫力!

孕婦生病不要慌!Science提示:媽媽感染病原體能增強孩子免疫力!

眾所周知,孕婦通過胎盤和母乳喂養向孩子傳遞免疫調節因子,有助于保護后代免受病原體的侵害。而免疫系統的一個基本特性是它具有免疫記憶,能夠增強再次感染時的反應能力。那么,在孕婦體內發生的感染對胎兒日后免疫應答有無影響呢?

查看詳細
【Nature】無需針頭注射!全球新冠DNA 疫苗獲批上市

【Nature】無需針頭注射!全球新冠DNA 疫苗獲批上市

據《Nature》雜志9月3日報道,印度于近日緊急授權批準了全球新冠DNA 疫苗“ZyCoV-D”,該疫苗由印度制藥公司ydus Cadila研發,無需針頭注射即可穿透皮膚,可以免除打針引起的疼痛。據悉,印度藥品監管機構已經批準該疫苗用于12歲及以上人群接種,并將于本月開始使用,計劃到明年年初將能生產5000萬劑。

查看詳細
改寫教科書!Science揭示:為什么你體內的癌細胞沒發展成癌癥?

改寫教科書!Science揭示:為什么你體內的癌細胞沒發展成癌癥?

在我們體內,每天潛伏著數千個因DNA錯誤而發生突變的細胞,它們都存在著致癌的可能性。現有理論認為,癌癥是由兩種類型的基因突變導致,分別是原癌基因的突變和抑癌基因的失活。但是,并不是所有基因突變都會導致癌癥,以身上的痣為例,基因突變會導致痣的癌變從而形成黑色素瘤,可值得注意的是,絕大多數痣永遠不會發生癌變,這是什么原因呢?科學家們一直致力于解開導致這一差異性的原因,這一難題也終于得到了攻克。

查看詳細
震驚!哈佛大學超7萬樣本研究:麻腮風和百白破疫苗竟能對重癥新冠患者提供保護!

震驚!哈佛大學超7萬樣本研究:麻腮風和百白破疫苗竟能對重癥新冠患者提供保護!

半個世紀以來,兒童早期接種的麻疹-腮腺炎-風疹疫苗(MMR)和每10年接種一次的傷風-白喉-百日咳 (Tdap)疫苗已安全地提供給全球數億人,并成功降低了全世界相關疾病的發病率。

查看詳細
Cell重磅:骨關節炎研究里程碑!82萬人樣本揭示眾多新遺傳風險因素

Cell重磅:骨關節炎研究里程碑!82萬人樣本揭示眾多新遺傳風險因素

骨關節炎是一種復雜的關節退行性疾病,目前,全球受到這一疾病困擾的人群已經超過3億,患者不僅要忍受疼痛,還有致殘風險,并且該疾病目前無法治愈,因此亟需尋找新的藥物靶點。

查看詳細
?震驚!新冠病毒或一周突變一次,變異速度比此前估計的高50%以上

?震驚!新冠病毒或一周突變一次,變異速度比此前估計的高50%以上

這項研究推翻了先前的研究成果,指出此前的研究忽略了大量已經發生但從未被測序的突變。事實上,SARS-CoV-2幾乎每周發生一次變異,變異速度比此前認為的高50%以上,未來,新型冠狀病毒“異軍“的出現速度或許會比我們想象得更快

查看詳細
小心了!Cell揭示缺少這種淋巴細胞可保護癌細胞、抵抗腫瘤治療!

小心了!Cell揭示缺少這種淋巴細胞可保護癌細胞、抵抗腫瘤治療!

先天淋巴細胞 (ILC) 是近期廣受重視的一種組織駐留先天淋巴細胞,在調節哺乳動物身體粘膜屏障表面的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有研究稱,ILC3s可浸潤腫瘤,并通過細胞因子的產生影響癌癥的發生與發展。那么,ILC3s和適應性免疫之間的相互作用在癌癥中是否也很重要呢?

查看詳細
突破!中山大學舒躍龍團隊發現,MX1罕見變異增加人類對H7N9病毒易感性

突破!中山大學舒躍龍團隊發現,MX1罕見變異增加人類對H7N9病毒易感性

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舒躍龍團隊對此展開了研究,采用病例對照研究方法,共納入217例H7N9禽流感確診病例和116例與確診病例具有流行病學關聯的職業暴露人群對照,通過全基因組測序和基因關聯分析,發現人MX1基因稀有變異可能增加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風險。這一重大突破近日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

查看詳細